首页 > 要闻 >

做了胃镜,看不懂报告?医生:手把手教你看报告,这3个词要重视

发布时间:2023-03-31 04:13:09 来源:北京卫视养生堂

“我胃不好,不能吃……”生活中这样话,似乎经常听到。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胃病患病人数要高达1.2亿,且患病率还在持续升高!

为避免胃病的加重,当出现胃痛、反胃、恶心、反酸、胃部有灼烧感等症状时,就意味着需要去医院做个胃镜检查了。


(资料图片)

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的李闻医生,在日常门诊中,我遇到过很多患者,拿到胃镜报告后错误解读,造成了不必要的担忧。

今天,我就教一下大家到底应该怎么看胃镜报告,以及出现什么字眼,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。

一、胃镜检查报告主要分为三部分

当我们拿到胃镜报告,可以看到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:内镜图片、对胃镜检查所见进行报告、胃镜诊断/检查结论及建议。

①内镜/检查图片

胃镜检查范围主要是:食管、胃底、胃体、胃角、胃窦、幽门、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

报告单上一般有6-8张,是胃镜进入胃部后拍摄的相应部位的照片。

②胃镜所见报告

这一部分,主要是针对胃镜下,胃、十二指肠各检查部位的情况,依次列出并进行文字描述。

如果没有明显病变,一般描述为“未见明显异常”。

当观察到异常,会描写病变的大小、部位、累及范围以及质地和是否出血等。例如有溃疡,会具体描述溃疡大小、是否出血、是否可能恶性病变等。

③诊断/检查结论

胃镜的诊断结论通常在胃镜报告的最下面,这一部分是最关键的,是医生根据胃镜下所见得出的诊断结果。

常见的诊断有慢性胃炎、急性胃炎、胃溃疡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。

胃镜报告单

很多胃镜报告还包括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,胃镜诊断中有Hp(+)则表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,Hp(-)表示无幽门螺杆菌感染。

二、拿到胃镜检查报告,先看文字后看图

由于图片和胃镜所见报告,非专业人士一般比较难看懂。所以拿到报告后,一般建议首先就看报告最后一部分的诊断结论。

表示胃基本正常,不需要担心的诊断:

①未见明显异常

②慢性浅表性(非萎缩性)胃炎,如果没有明显不适症状,基本和正常差不多。

当诊断中出现“糜烂”、“隆起”、“溃疡”、“胆汁反流”等关键词,需要听取医生建议,积极配合治疗。

看完诊断结论,就看胃镜所见报告,重点看异常。找到异常处的文字,看具体对病变部位、数量、大小等的描述。

看完胃镜检查所见的文字描述后,根据描述,找到病变处对应的图片,可以方便自己更加直观看到自己“伤痕累累”的胃。

看完报告,不要着急百度,而是带着报告去找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,遵从医生的建议进行下一步治疗或复查,才是正确步骤。

三、报告出现以下3个词,需要警惕

当某些胃肠病变,很难单纯通过内镜下观察完全明确诊断时,就需要再做一个病理检查,来判断病变的危险程度。

胃镜报告和病理报告需要一起看,当报告出现萎缩性胃炎、肠上皮化生、不典型增生这样的词,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了。

1、萎缩性胃炎

一般胃病的发展是,慢性胃炎→萎缩性胃炎→胃癌。

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期状态,如果不重视,萎缩进一步恶化,最终也会离癌不远了。

2、肠上皮化生

和“肠化”是一个意思,是指胃黏膜上皮在炎症修复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,变成了类似肠黏膜的细胞、组织结构。

肠化是胃黏膜病变的常见类型,在胃黏膜持续受到损伤,可能就会转变为肠上皮化生。所以在慢性胃炎中,胃黏膜肠化很常见。

一般来说,肠化发展为胃癌的概率较小。但是当肠化发展为不完全性化生时,要认真重视。因为不完全肠化,和胃癌关系较密切。

3、不典型增生

一部分不典型增生,是由炎症引起,积极治疗,定期复查即可。

另一部分不典型增生,可能是胃癌前的病变,可发展为胃癌。所以在胃镜检查报告中,看到不典型增生,也是需要引起警惕,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干预。

如果是确诊有胃溃疡等胃病,具体需要根据医生要求,每3-12个月做一次胃镜。

如果是胃部健康人群,也建议每3-5年做一次胃镜。4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,建议每2-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。

胃病,只要做到早诊断、早治疗,胃癌就会远离!为了防止胃病的发展加重,防止癌变的发生,建议大家胃部如有不适,及时做个检查!

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医院挂号看医生,胃病最怕拖着!为了让各位老胃病朋友,及时学会胃病的防治方法,学会如何处理胃病发作,选对胃药,正确护胃,防止癌变,我开设了课程《老胃病癌前病变干预指南》。

课程原价:199元,现在仅需:49元,即可解锁栏目所有内容!

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科的李闻医生,如果你深受胃部不适困扰,想掌握科学治胃方法;如果你刚做完胃部切除手术,想知道如何进行术后养护,欢迎加入课程!你会学到专业的老胃病监测干预知识!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2015-2022 大众消费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